农业改革

博州2017年农村经济形势分析

时间:2018年01月15日 09:10 来源:李婷婷 博州农经局  点击:[ ]

今年来,自治州农业农村工作以中央1号文件为总纲,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自治州经济工作会议、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不断强化工作措施,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深化改革创新,狠抓政策落实,全州农业稳中向好态势趋于明显,总体指标完成情况较好,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增强。

一、农村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农村经济总收入稳步增长

2017年,全州预计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不含国营农牧场) 58.18亿元,同比增长5.54%,其中:农村第一产业收入40.40亿元,占农村总收入的69.44%,同比增长5.51%;农村第二产业收入6.89亿元,占农村总收入的11.84%,同比增长5.63%;农村第三产业收入10.89亿元,占农村总收入的18.72%,同比增长5.57%。

全州农民外出务工人数达4.96万人次,外出务工收入为6.95亿元。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同比有所增加

2017年,农民人均收入增收1252元,达到14443元,其中:种植业人均增收277元达到5507元,增长5.3%;畜牧业人均增收266元达到2628元,增长11.26%;农村二、三产业人均增收124元达到1160元,增长11.97%;劳务创收人均增收331元达到3691元,增长9.85%;农民转移性收入人均增收254元达到了1457元,增长21%。

农村经济总费用增加

全州农村经济总费用预计为35.93亿元,比上年同期有所增加7.99%。

一是主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增长直接增加了农产品的生产成本;二是农业投入和农业用工成本居高不下引起了农牧业相关产业生产成本增加;三是农业用水价格调整、水资源费开征等造成农作物农业灌溉用水费用的增加。

二、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1、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及农牧民收入有一定的影响。今春降雨明显多于往年,气温持续较低,由于降雨停播,延长播期,导致播期短,影响农作物生长周期,不利气候对农作物增产丰收的影响巨大。

开春连续降水,随后气温迅速升高,错过小麦适播期,加之小麦比较效益低、自然灾害频发、合理轮作倒茬等多种因素,致使小麦面积仅达到自治区下达任务指标的63%。

2、畜牧业规模化程度低且融资渠道不畅,发展资金不足,信贷部门“门槛高、周期短、额度低”的情况依然存在。规模化程度低,散养畜禽仍然占较大比重,缺少畜牧龙头企业,现有规模场带动能力不强。

3、农业用水价格调整、水资源费开征等造成农作物农业灌溉用水费用的增加,农业生产成本相应增加。

4、农业推广资金投入的不足和推广体系不够完善,制约着推广力度,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老龄化问题突出,转移创收观念陈旧,市场意识、开放意识、效益意识、对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接纳能力差,基层推广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影响农业新技术成果推广转化质量,对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影响较大。

5、农业经营水平偏低,市场信息滞后,缺乏有效的信息引导,农民对生产仍缺乏预见性。农产品生产、销售、储存、运输不成体系,农民增收没有稳定的保障机制。制约了主导产业的扩张和延伸,影响了农业效益的提高和农牧民收入的增加。

6、劳动力工价保持持续增长趋势,相对引起了农牧业相关产业生产成本增加。

三、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建议和举措

种植业生产方面

一是优化结构。2017年,我州种植业继续按照“稳粮、优棉、增特色”的思路,以提升质量为主攻方向,以优质高产高效小麦、玉米、棉花为抓手,以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为支撑,稳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州播种各类农作物273.64万亩,主要农作物呈现“三增三减”, 棉花153.79万亩、增加18.49万亩;甜菜3.65万亩、增加0.25万亩。特色农作物种植43.7万亩,增加2万亩;小麦15.68万亩、减少11.88万亩;玉米61.05万亩、减少4.31万亩;油葵6.1万亩、减少4.07万亩。

二是狠抓了农田标准化作业,农业科技应用率普遍提升。各级种子、植保、农技、土肥、园艺等农业科技人员200余人及时进村入户,面对面指导农民运用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棉蚜防治、冬麦雪腐雪霉病防治、合理密植、无公害栽培和设施蔬菜等技术,精量播种、种子包衣等先进技术推广达100%,为农业生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春播前全州开展农业科技培训1055期,培训农民8.16万人次。重点围绕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加大先进适用技术的集成、组装和配套培训,使得科技到位率明显提高,有力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牧民增收。

三是进一步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规模化生产、专业化管理程度。截至目前,全州登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1231家,入社农户3.46万户,占全州总农户数的52%,合作社成员人均收入明显高于非成员收入22%以上,新增合作社124家。其中累计创建国家级示范社6家,自治区级示范社71家,自治州示范社7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已成为构筑企农利益联结机制的重要纽带与桥梁,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节约生产成本,增强了农民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全州完成确权登记面积109.39万亩,占计划任务的127.11%,成为全区首个全覆盖并率先全面通过自治区验收的地州;完成土地流转面积为44万亩,完成计划任务35万亩的125.71%,组织农户流转土地,开展规模经营,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使农企利益联结更加紧密,增收节本,增加农民收入。

畜牧业生产方面

今年以来,我州通过稳步推进牲畜品种改良工作、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场建设、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动物卫生监督,督促落实财政联动担保养殖贷款工作,加大服务力度,增强市场竞争力,有力推进了畜牧业增收。

一是推进养殖技术、养殖模式、草料利用等方面革新,降低养殖成本,提高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养殖综合效益。严格落实动物疫病防控措施,确保畜牧业生产安全。主动应对畜产品价格变化,增强畜牧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二是以牧民定居为重点,充分发挥城郊乡镇发展养殖的优势,鼓励和引导农牧民发展牛羊育肥业和生猪产业,转变方式推进畜牧业规模化。突出优良生产母畜扩群增量,加快优化畜群畜种结构,努力提高良种率、出栏率和周转率;三是发展和建设规模化养殖场,通过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建立联系乳品生产企业与农户之间的桥梁,着力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养殖模式,继续推进肉牛肉羊产业发展;四是落实财政联动担保养殖贷款工作,加大服务力度,广泛宣传和用足养殖业保证保险贷款政策,提高申贷率,切实让广大基本养殖户受益,加快构建小群体、大规模的养殖格局。

稳步发展农村二、三产业

一是发挥财政扶持产业化发展资金导向作用,通过加工企业技改、扩能项目,辐射带动企业从业人员增加,努力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促进农村非农业收入的增长;二是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农业以及农家乐,大力拓展农业旅游市场,准确把握政策性金融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重点范围,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三是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依托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美丽乡村建设,进一步激活农村要素资源,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着力推进劳务创收

一是拓宽就业渠道,统筹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积极组织开展“春风行动”,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加强企业稳定就业的吸纳能力,采取“先集中后分散,边培训边就业”的方式开展岗位技能培训,由企业技术指导人员进行指导培训,快速培养出高素质的产业工人,从而实现“人岗对接”;大力推行“卫星工厂”模式,在人口基数大的村队挖掘就业潜力,鼓励企业将订单放到“卫星工厂”加工,让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在家门口就业;鼓励各类经济组织吸纳就业;通过落实创业担保贷款、社会保险补贴等就业扶持政策,鼓励有能力、有条件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自主创业或合伙经营,实现了有劳动意愿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月月有收入。

二是加强职业培训,培训促就业功能逐步提升。加大岗前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建立劳动力技能培训体系,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广泛开展农牧民技能大培训。切实把农村劳务输出当作一项富民关键措施来抓,根据市场需求和不同行业用工需要,加强培训,通过组织农民工外出务工确保农民收入的继续增长。

努力提高农民转移性收入

随着中央加大农村投入,增加农民收入各项举措的推进,各项惠农资金发放力度大幅增加,使农牧民转移收入持续增加;在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同时,全面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落实产业扶贫、社保政策兜底等“五个一批”政策措施,加大对贫困和困难家庭的政策、技术、项目、资金等多方面的扶持,促进转移性收入的增加;大力发展服务业和中小企业,提高经济发展的就业容量。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把适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服务业放在突出位置,发展公用事业、餐饮娱乐、商业零售、家政保安等面向民生的服务业,积极拓展新型服务领域,不断培育服务业的新增长点,为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就业开辟新渠道。

分享到: 新浪微博 更多


上一条:博州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技改扩能项目取得新成效
下一条:博州冬季农业科技大培训拉开序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