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进行时

博州农业结构性改革面面观

时间:2017年11月08日 16:13 来源:   点击:[ ]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同于以往的结构调整,不是简单的少种点什么、多种点什么,或寻求总量平衡、数量满足,而是涵盖范围广、触及层次深的一场全方位变革。博州农业供给侧改革紧紧围绕“生产、管理上水平,产品走向中高端、提质增效转方式”这一主线,紧盯农民增收这个目标,坚持高位推动、科技支撑、项目保障、服务到户的原则,大力推进农业生产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

一、调优产品结构

消除无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减少低端供给,拓展高端供给,大宗农产品突出“优质专用”,其他农产品突出“特色优势”。棉花、玉米、小麦是博州的大宗农产品,在“优”字上下功夫。棉花划定重要农产品保护区,稳定在145万亩,利用精河县是自治区纺织业规划的“三城七园”中的纺织工业园,棉花纺纱能力在100万锭,走纺织业与加工企业加(合作社)的棉花社企联盟之路,达到提升转型的目的。玉米稳定在60万亩,利用博圣酒精、银盘规模化养鸡合作社、玉米粮食储备库、哈镇鑫农玉米专业合作社等玉米加工企业与农户(合作社)签订玉米订单,生产优质绿色玉米。创新发展粮食银行,由订单收购的烘干企业代储存玉米,价格适宜、农民满意时再进行销售,农民交纳一定的储存费用。小麦划定粮食功能区,稳定在20万亩,走专用小麦和优质绿色小麦生产之路,用好双劲福、白筋粮油等面粉加工企业与合作社(农民)订单生产优质绿色小麦,保障粮食安全。同时按照绿色、安全、优质标准化生产,做强17万亩的枸杞产业,发展香紫苏、辣椒、蛋白桑等特色作物43万亩。

二、调好生产方式

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修复治理生态环境,既还历史旧账,也为子孙后代留生存和发展空间。博州历来重视农业环境可持续,主要抓好肥料、农药的减量行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190万亩、绿色综合防治病虫害技术110万亩、水肥一体化高效节水技术178万亩、全程机械化作业技术200万亩。全面推行耕地地力保护制度,推行机械人工相结合的残膜回收工作,建立耕地地力保护补贴与残膜回收、秸秆清理、秋翻冬灌等实施挂钩政策。减少面源污染,开展春秋两期农资废旧包装物的清理活动,改善农村环境,转变农民生产方式。

三、调顺产业体系

着力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促进一产二产三产深度融合,实现农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发展合作社、联户经营、土地入股、反包倒租、经营权抵押担保等多种形式,在推进适度规模化上发力。截至目前,已完成245个村土地流转,流转面积44万亩。其中:向大户流转面积为23.4万亩;向合作社流转面积为8.4万亩;向企业流转面积为1.1万亩;农户互换流转面积为8.8万亩;其它流转面积2.3万亩,参与土地流转总户数为1.6万户。

四、强化科技支撑

适应农业由量到质转变的大趋势,创新农业技术体系和技术路线。积极组织技术专家研究制定种植方案,形成了适应本地的优质棉种植模式和棉花采收规程,在常规一膜六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品”字型播种模式和一膜三行等行距播种模式,改善棉花田间分布状态。围绕“减密度、增果枝、争齐度、抓匀度”的技术路线,完成机采棉模式143万亩。推广绿色防控技术,从财政资金中拿出200余万元,引进15台高地隙玉米高架喷雾器,组织8个统防统治机防队,开展玉米螟的统防统治60万亩。同时各县市自筹资金250万元,引进频振式杀虫灯3000余盏,开展诱杀玉米螟、棉铃虫、甜菜夜蛾等害虫,并及时组织召开800余人的玉米螟绿色防控专项现场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

五、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

发挥口岸国际物流优势和综保区功能政策优势,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开拓国内外市场,依托综保区及其配套综合产业园区大力发展进口农业资源落地加工并不断丰富产业链条。棉纺加工,利用中亚国家和新疆棉花的互补优势,建立棉纺织服装产业基地,已引进安徽华茂、绍兴振德医疗集团等大企业大集团,落地转化20万锭棉纺、1亿米织布规模,棉纺企业已全部投产运营,实现产值1.3亿元,工业增加值3475万元。粮油加工,继续引导州内“西北粮油”、“福星粮油”、“双劲福粮油”等5家企业,打造“白筋”、“双劲福”等面粉品牌,强化品牌宣传,提高市场占有率,提高产品附加值。

分享到: 新浪微博 更多


上一条:博州发挥党管人才优势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下一条:温泉县社保局全力推进改革进程不断提高为民服务水平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