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改革

2017年博州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对策建议和2018年工作思路

时间:2018年01月16日 16:17 来源:赵爱萍 博州农业局  点击:[ ]

2017年博州农业局认真领会自治区、自治州党委、政府各项涉农会议、文件精神,强化措施,全面贯彻落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各项工作初显成效。

一、取得的成效

2017年,博州种植业继续按照“稳粮、优棉、增特色”的思路,以提升质量为主攻方向,以优质高产高效小麦、玉米、棉花为抓手,以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为支撑,稳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州播种各类农作物273.64万亩,主要农作物呈现“三增三减”,其中棉花153.79万亩、甜菜3.65万亩、枸杞17.42万亩,较上年分别增加12.74万亩、18.49万亩、0.13万亩;小麦15.68万亩、玉米61.05万亩、油料6.1万亩,较上年分别减少11.88万亩、4.31万亩、4.07万亩。特色农作物种植43.7万亩,较上年增加2万亩。

稳定粮食生产,精深提效。按照“州域平衡、略有结余原则”稳定小麦的面积和产量。按照“品质优先,产业延伸、打造品牌、拓展市场”的方向,不断提高小麦的品质。种植小麦15.6万亩,预计总产5.6万吨。继续引导州内“西北粮油”、“金麦源”、“双劲福粮油”、“白筋粮油”、“飞达粮油”等5家企业,实现优质绿色小麦万亩订单,打造“白筋”、“双劲福”等面粉品牌,强化品牌宣传,提高市场占有率,提高产品附加值。

优化棉花种植,提质增效。加大高产、优质、适合机采的棉花品种的选育,加强种子市场规范化管理力度,抓好田间管理,突出节本增效技术,节水滴灌、测土配方施肥和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推广,逐步实现“生产规模化、种植标准化、全程机械化、管理信息化、服务组织化”,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绿色防控技术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推广与应用都保持在110万亩以上。积极组织相关企业与合作代表百余人对沙湾县试点工作进行观摩学习,对全州“企业+合作社+农户”棉花生产经营联合社模式进行全面调研,与轧花企业、纺织企业及合作社等多次座谈讨论,制定试点方案,协调组织棉纺织用棉企业、轧花企业、种植农户和种子经销商建立企业联盟形成利益共同体,推进棉花从中低端原棉走向中高端原棉,再走向精深加工的高档原棉迈进,生产出中高端棉制品,确保棉花质量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全州在自治区棉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试点7万亩的基础上,自加压力(推进改革,形成了用棉企业+原棉加工+合作社的利益共同体,全州共组织了8家企业,落实试点面积32万亩(博乐市9万亩,精河县23万亩)。

稳定玉米种植面积,提升基地水平。优化玉米区域结构,鼓励和引导农民种植优质玉米,巩固提升高产优质基地,促进粮食作物协调发展。

增加特色面积,拓宽增收渠道。深入调研分析各县市、各乡镇场地域特点,引导农民依托资源和市场优势,加大种植特色农作物,稳步推进优势特色生产基地发展。

二、采取的措施

粮食生产。把粮食生产作为农业生产保供给的首要工作来抓,进一步明确粮食功能区,开展标准粮田建设,提升粮食生产能力,提高粮食自给率,为全州提供优质的粮源;确保本州粮食产需基本平衡,充分做到“区域平衡、略有节余”。一是落实粮食安全生产首长负责制。严格落实粮食生产责任,采取行政推动,政策引导的方式,将小麦种植任务逐级分解落实到乡镇(场)、村(队)、农户、地块,确保完成全年粮食生产任务。二是通过多种形式,加大富农强农惠农政策宣传力度。使广大农民全面了解扶持粮食生产的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以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三是加大农机、节水等项目支持力度。近年,发改、财政、水利、国土和农机等部门将高科技节水灌溉和农机具更新改进补贴等项目重点向粮食主产区和粮食生产大户倾斜,提高了粮食生产能力。四是抓好各项技术服务,提高技术到位率。开好小麦播种、田管现场会,重点抓好冬小麦破雪施肥防病和春小麦顶凌播种工作;继续落实小麦高产创建活动,辐射带动全州粮食稳定增产。

棉花生产。一是加强领导,积极推进。博乐市、精河县农水局积极组织试点企业、合作社负责人,召开了棉花供给侧改革工作专题协调会,讨论主要试点工作,制定并印发了《棉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对主要工作进行了责任分解,为推进棉花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组织保障。二是大力实施土地流转并地,助推供给侧结构改革。今年全州共有245个村完成土地流转,流转面积44万亩。其中:向大户流转面积为23.4万亩;向合作社流转面积为8.4万亩;向企业流转面积为1.1万亩;农户互换流转面积为8.8万亩。其它流转面积2.3万亩,参与土地流转总户数为1.6万户。基本集中在博乐以东实施供给侧结构改革区域。三是品种统一,探索不同播种模式。严格按照自治区棉花供给侧改革要求,做到试点地块品种统一,统一采收,统一运输,分类贮藏,分类加工,分类销售,确保原棉质量。同时,在常规一膜六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品”字型播种模式和一膜三行等行距播种模式,“品”字型播种模式采用膜宽为2.05m的地膜,行距为“63㎝+13㎝”,平均穴居为11㎝,理论株数为15950株,相邻的两行改并行为交错,呈品字状;一膜三行采用膜宽为2.05m的地膜,行距为76㎝,穴距为6㎝,理论株数为14627株。四是加强培训,科技支撑。积极组织技术专家研究制定种植方案,形成了适应本地的优质棉种植模式和棉花采收规程;对项目区的农户共开展技术培训52期,培训人员8000余人次,并严格按照要求做好培训档案台账。五是加强技改,节本增效。各试点企业积极进行轧花工艺的升级改造,各试点企业都已完成了对机采棉清理流程的升级改造;各试点主体积极探索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引入农机作业竞争机制,箱式采棉机两遍作业费用已降至130元/亩,打包式采棉机两遍作业费用已降至180元/亩,进一步降低了生产成本,为农户赢得了实惠。

三、存在问题

企农联结机制不紧密。部分试点企业和农户的联结点少,约束力不强,还尚未形成互惠互利紧密联系的共同体。全州轧花企业较多,竞争激烈时私人企业以略高于试点企业的收购价抢收棉花,影响了企农合作的良性运转。

农业生产融资困难。商业银行农村网点少,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较高、资金额度有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单个经济实力不强,有效抵(质)押资产不足,农民贷款担保体系还未完全建立等等,致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民贷款难问题突出,农业发展资金短缺,农业生产物化投入能力有限。

市场竞争激烈,优势的品牌还未形成。博州仅47万人口,加上流动人口,一年的特制面粉需求量也就6万吨,在我州市场主要销售的特制面粉就有13种以上,优势的品牌还未形成。我州5家企业年可生产特制面粉15万吨,实际生产特制面粉6万吨,开工率仅为40%。

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弱。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还不强;标准化、规范化、商品化的产业化生产基地建设滞后,龙头企业地域分布不均衡、利益联结机制尚不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水平不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规模小,带动能力不强,市场竞争能力较弱、农民有序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较低。

四、意见和建议

㈠ 新技术的研发、宣传、示范推广到普及,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建议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生产新技术研发和创新工作的资金扶持力度。

㈡ 近年,种植大宗作物价格低迷、效益不稳定,农民种植特色作物积极性高涨。建议进一步加大区域性特色种植的奖励或以奖代补资金扶持力度,将特色农作物纳入农业政策性保险范围,同时加大对特色作物加工企业的招商引资扶持力度。

㈢ 新品种引进、培育、审定等耗时长、耗资大、竞争强、程序繁琐。建议进一步加大对我州新品种引进和更新的政策和项目倾斜力度。

㈣新技术的研发、宣传、示范推广到普及,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建议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生产新技术研发和创新工作的资金扶持力度。

㈤ 家庭农场、小微型企业在农业生产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示范带动作用逐年提升,且不容忽视。建议加大对发展家庭农场、小微型企业的政策扶持和项目倾斜力度。

㈥ 农民接受新技术的积极不断提高、土地流转并地速度的加快、节水灌溉措施的大面积推广等使各类合作社应用而生,但经济实力不强,生产经营筹资出现困难,严重影响其发展速度。建议在保证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合作社的直接奖补、财政担保贴息贷款的支持力度。

五、2018年思路

积极主动适应市场变化,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按照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要求,积极扶持壮大现有特色产业规模,探索寻找理想替代作物,加强基地建设,提升农产品供给能力,发挥我州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结合农超对接、农产品网上销售、观光旅游业发展,打好绿色有机生态牌,努力推动传统农业向生态特色农业转型,支撑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分享到: 新浪微博 更多


上一条:将规范化作为合作社健康发展的切入点
下一条:深入推进农场改革 不断开创农场事业发展新局面

关闭